文/王致兵 鄭立堅 張寶之
近期,我們到了海南省萬寧市,向市地方志辦公室的鄭立堅先生討教萬寧地方文化。鄭先生說,“咱們一邊走一邊探討吧,這樣‘讀’與‘行’結合,會對萬寧文化更有感覺”。由于時間關系,本次文化考察,我們先去了后安鎮尋覓“后安三絕”,再到大茂鎮了解“大茂竹器”。 第壹站: 后安三絕,鯔魚、粉湯、打鐵 第一絕:“后安鯔魚”的奧秘 “后安”古代叫“后疍”。后疍地區由征收海鮮稅,逐漸成為墟市。宋朝時,有馮吳兩姓人家,從外地渡海流寓后疍設攤鋪,故有“馮吳鋪“之稱。小商小販樂集于此,市場開始活躍。清道光年間,形成集市,居民十有八九為閩粵移民。當年外地一些“江湖仔”也流入此地闖蕩,有的賤買貴賣,搜刮油水,有的私征民稅胡作非為。剛剛興盛的后疍墟市,被這些“江湖仔”攪得民不聊生。當時后疍一位名叫陳學禮的村民,有一身好武藝,因為看不慣“江湖仔”欺行霸市,便組織村民將“江湖仔”趕走。從此墟市始得安定,市場再度興盛。后人為了紀念陳學禮此舉,便將“后疍”改為“后安”。 后安早市又叫“飯沸市”。后安早市是萬寧民俗文化傳統中一個奇特的社會現象。清朝前期,后安集市規模不大,當地民眾大多數都到那六(今和樂)墟市趕集。為了方便后安民眾交易,又不影響那六集市貿易,萬州知府嚴格規定:后安集市的時間,從雞鳴開始,到太陽出山時(即農民煮早飯滾沸時)集市結束。后安集市結束后,當地群眾又可將商品轉移到那大、舊州、樂來、祿馬、北大等墟市去交易。于是,后安早市有“飯沸市”之稱。 為了趕早市,后安等地的一些菜農,于凌晨2點就起床,到地里割菜、摘瓜,挑到市場去賣。有些漁民也趁早將捕撈到的魚、蝦、蟹等海鮮,運到市場銷售。有些農民挑著雞、鴨、鵝趕市場。街道兩旁的店鋪老板,也趕制粉條湯、豬腸耙、米條湯、粽子、福團等供應市場。年久日長,后安早市便形成了農副產品的批發市場。1995年前,后安早市是在一條狹窄的舊街道上“發市”。尤其是在沒有電燈照明的1982年前,人們只好手拿馬燈、煤油燈或手電筒照明,看“秤星”過秤商品,貿易很不方便。1996年新建了1公里長的新街道,還建起農貿市場及鋪店,方便了群眾集市貿易。每天凌晨3點起,這里的市場上就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由于后安早市的物價比萬寧任何一個農貿市場都便宜,因此,這里便成為各地客商的“集散地”。 “后安鯔魚”味道鮮美的奧秘。后安鯔魚,是萬寧港北小海的水產名牌,與和樂螃蟹、港北對蝦,并稱“萬寧內海三大名產”!皟群H竺a”加上“東山羊”便是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的“萬州四大名菜”。據《萬州志》記載,后安漁民的祖先,是宋代從閩粵沿海地區漂移過來的。據當地漁民說,后安鯔魚最遲是在元明時期,就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大“水產名牌”。港北小海是個大泄湖,內海沿岸線長達59.5公里,面積有49.5平方公里,萬寧有太陽河、東山河、龍首河、龍尾河注入小海,使小海內餌料豐富,繁洐著大量的鯔魚、鰳魚、石斑魚、籃子魚、對蝦等,經常出現鯔魚群集結飛翔現象。從后安鎮的曲沖灣到白石灣出產的鯔魚最肥美。如果再嚴格點說,最正宗的“后安鯔魚”是指后安灣和潮港灣里一段。因為鯔魚以泥表所附的硅藻及其他微生物為食物,龍尾河流入后安海灣,沖刷海床形成50多米長的海溝,海溝周邊的海灣海底泥沙層深厚,海藻類生長豐盛,浮游類生物和腐植質等各種天然餌料非常豐富。于是,后安灣便成為后安鯔魚的天然牧場,這里一年四季均可捕撈,而春、秋季是捕撈的最佳季節,尤其是清晨捕撈的肉質更優。后安鯔魚有吃法多樣,用水清煮,味道鮮美,魚油浮在湯面,金光閃閃,清甜可口。用花生油煎后安鯔魚,香味四溢,讓人垂涎三尺!扒逯蠛蟀蝉欞~”和“花生油煎后安鯔魚”即是萬寧名菜之一。 第二絕:“后安粉條湯”名揚島內外 后安粉條湯,俗名“白耙湯”,早在宋代就有制作,是萬寧傳統的風味小食,也是海南著名的風味美食之一。民間傳說:相傳后安當地有一姑娘,芳齡16歲,花容月貌,心靈手巧。她母親曾受“江湖仔”侮辱,含恨上吊身亡,她對“江湖仔”恨之入骨。當地一個青年武藝高強,將“江湖仔”打散,為姑娘報了仇。為慰勞英雄,慶祝后安驅逐“江湖仔”的勝利,這個姑娘用本地的海鮮特產、米粉,用黑豬肉骨頭熬湯,精心制作粉條湯,款待英雄和父老。眾人吃了她精心制作的粉條湯后,贊不絕口。從此,后安地區社會穩定,“后安粉條湯”從此得名,并隨之揚名千里。后安粉條的特點,是韌而不硬,軟而不糊,晶瑩潔白,煮炒皆宜,湯的或干的隨意,開胃可口,難怪文人墨客吃后,拍手稱絕,留下“可口欲吞舍,美味實無窮”的佳句。 現在后安鎮上,有幾家米粉生產作坊,除少數仍沿用手工制作外,大多數都改為機械生產。吳關亮的粉條作坊,是后安僅有的手工作坊之一,制作工藝是祖傳的。吳關亮4兄弟都從事米粉業,他的3個兄弟,負責把他生產出來的米粉條,做成粉條湯,供給顧客食用。后安鎮上的粉條湯店,是吳關亮的哥哥開的,遠近聞名,分店一直開到萬城、?、三亞等地。萬城的吳記粉條湯店,一天只做固定的碗數,生意興隆。吳家制作的粉條湯十分講究。首先要求米粉質量上乘,其次是調湯有講究。調湯一般要用本地飼養的新鮮豬骨和肉熬成湯,再用鮮蝦和面粉制作的蝦餅調配,這樣制作出來的湯,即使不添加任何調味品,味道一樣鮮美無比。 在后安早市,鄭立堅先生帶我們走進一家后安粉條湯店,一邊品嘗粉條湯一邊探討,并與店主攀談。 鄭:后安粉條湯配料里的小蝦,來自港北小海的后安灣。后安粉條湯所有的原材料,都和小海有關,包括大米、糯米、黑豬肉、小蝦和鴨蛋。后安粉條湯里的小蝦(俗稱“蝦米酥”),大蝦,都是從小海里捕撈的。黑豬是吃小海的蝦米、螺、魚湯、江蘺菜和番薯長大的,鴨也是在小海里吃小魚蝦、螺長大的。因為小海是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海水,不咸不淡,這樣的特質,讓這片海里的海鮮以及相關的豬、海鴨和大米,也就有了獨特的味道。 吳家的兄弟有300多人,一直從宋代傳到現在。在后安鎮,最正宗的后安粉條湯就是吳氏家了。在這里吃一碗粉條湯才幾塊錢,很多外地人都跑到這里品嘗這家最正宗的后安粉條湯。 天涯華文:在西北旅游的時候,那里的牛肉面最具特色,雖然到處有牛肉面店鋪,但最正宗的那一家(起碼官方或民間有部分人這么認為),會建一幢大樓,可以容納很多人同時用餐。咱們后安粉條湯的店面,是不是也可以把本地的店鋪做大,接待更多的游客? 鄭:是的,這個工作需要做。如果后安粉條湯,在后安本地做好做大了,外地客人就可以過來吃。其實現在也有一些游客,從?诔霭l到文昌瓊海和萬寧的,就會來后安鎮吃粉條湯。這很受游客的歡迎,因為吃的是正宗的后安粉條湯。如果能自己建一棟大樓,配有停車場,安裝上空調,能更好地把招牌打出去。加上品牌文化宣傳,介紹后安粉條湯的歷史,就更有吸引力。前幾年?谑形穆摻M織藝術家到萬寧開展體驗生活活動,他們特別去后安鎮品嘗正宗后安粉條湯,都夸湯清甜、粉條滑口,口感好,味道獨特,只是這個店面太小太舊了,坐在外面還被太陽曬。因此要與時俱要繼續發展壯大,提高品位。 天涯華文:這就叫文化旅游。如果把后安粉條湯在后安鎮做大,又不離開本地,就會促進了整個后安鎮的經濟發展。(這時候后安早市粉湯店的老板,走過來與我們一起聊天) 鄭:他叫吳老板。今年52歲。 天涯華文:你們家族300多人中,有多少人在做后安粉條湯生意? 吳:沒有幾個了,300多人指的是我們吳氏家族,但是做后安粉條湯生意的只有我們幾家做。 天涯華文:吳記后安粉條湯的獨特性是秘方嗎? 鄭:其實,所有的后安粉條湯的做法以及用的材料,都大同小異。主要是這個粉條,各家的做法有差異。 吳:對,以前是用手工來做,現在是用機器了嘛。 天涯華文:那手工跟機器做的粉條,它們的味道有變化嗎? 吳:肯定有變化呀,手工比機器做的好吃。但是,用手工做粉有限,只能供應100多人吃,而如果用機器制粉,可以無限制地供應。 鄭:他家這個店面,早餐可以賣300多碗粉湯,因為場地有限,坐不下更多的顧客了。 天涯華文:如果10分鐘供應10個人吃,十分鐘10碗,一個小時就是60碗,5個小時就是300碗。這樣的營業時間與空間,只能供應這么多人了。那么,中午之后就不營業了嗎? 鄭:他家營業到中午就休息了,下午至晚上還要準備配料食材等。你們也看到了,這家店老板夫妻與服務員只有3個人,又要端碗、洗碗,還要做粉湯。一碗粉條湯6塊錢,按照300碗算,共1800元,這是一上午的毛收入,這還沒算成本。 (離開后安鎮,我們又立刻驅車來到萬寧市,走訪城區里名氣最旺的另一家吳記后安粉條湯店。該店的黃經理接待了我們) 天涯華文:剛才我們去了后安鎮,在那里吃了早市的后安粉條湯,F在聞名來到你們的店,想了解更多關于后安粉條湯的情況。 黃:在萬寧地區來說,我們吳記做得比較有規模一點,看起來還像“正宗”。 天涯華文:提兩個問題,第一是吳記后安粉條湯做得好,它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是原材料還是配方不一樣?第二是現在已經有多少家分店?將來有沒有擴張的計劃?如何控制質量,也就是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問題。 黃:我們的吳記后安粉條湯,奧秘主要是高湯與粉條。后安粉條,大家都是用米粉做的,這點都一樣,但是我們米粉的配方可能比別家好一點,因為水分比較少。而且這個粉也是我們自家做的,我們有自己的加工坊,用來加工米粉,但還沒有達到工廠的規模,僅僅能夠提供給整個萬寧地區吳記的加盟商。所以,粉條是我們吳記后安粉條湯質量好的第一因素。 我們的高湯是肉骨頭湯,經過四五個小時的熬制,食材不單單是黑豬骨頭,還有雞、鴨等其他食材,這些都放在里面熬,這個就是我們的獨特之處。當然,我們有自己不一樣的配方,才能達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口味。這也是我們吳記后安粉條湯和別人不一樣的口感的原因。 至于市場開拓,吳記兄弟2018年6月把我聘請過來,不僅成立了吳記后安粉條湯餐飲有限公司,還打算申請“海南老字號”,以企業的名義做后安粉條湯的推廣工作。如果單單只是只做萬寧市場的話,前景并不樂觀,所以打算以加盟店及直營店的形式去推廣吳記的品牌。目前吳記已經在萬城、三亞、?谠O有12家分店,6家直營店,6家加盟店。 除了在海南島內發展加盟店,我們也計劃把吳記后安粉條湯的品牌,推出島外去,因為后安粉條湯非常合適外地人的口味,很多“候鳥”都喜歡吳記的粉條湯。常有省外的客人慕名而來,在店里學習并回去開店。 天涯華文:對加盟店的管理,如何控制質量呢? 黃:我們吳記的高湯,做成配方,以獨立小包裝,配送過去,統一標準,按要求加水多少,加湯多少。 天涯華文:粉條呢? 黃:粉條暫時還不能供應全省的市場,目前?谂c三亞,都有粉條廠供應當地的市場,我們的粉條作坊只是供應萬寧市場。但我們可以與外地的供應商合作,用我們吳記粉條的成分、比例去加工,但必須保證所有加盟店的口味都一致,達到我們的質量要求,同時所有的店面也必須統一裝修。 天涯華文:你能簡單說一下吳記傳統的來源嗎? 黃:吳記后安粉條湯,來到萬寧市區發展,至今有20多年了。父輩吳亞大,是吳家把后安鎮老店遷到萬城來發展的第一人,也是吳記后安粉條湯在萬寧市區開的第一家店。吳海波、吳海強,大力打造吳記品牌,短短幾年,將吳記分店開遍全省。整個萬寧市有4家直營店,吳記后安粉條湯有限公司在全省擁有12家分店。 天涯華文:咱們吳記是不是每年都要去博鰲亞洲論壇會議服務?比如為參加博鰲會議的嘉賓做早餐。 黃:對,為博鰲論壇會議服務過幾次。 天涯華文:吳記后安粉條湯的企業文化怎樣? 鄭:因為后安粉條湯起源于宋代,又與吳家有關,所以一定要了解相關的歷史,說出來其中的故事。如果吃著后安粉條湯,聽著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再了解萬寧的人文地理、環境物產等,不僅滿足肚子,也豐富精神。其實,后安粉條湯與“海文化”有關。 黃:吳記粉湯二十年來致力打造一碗正宗美味的粉條湯,以物美價廉,經濟方便為廣大顧客朋友服務,讓更多的新老顧客朋友品嘗到一碗正宗農廚的味道。 第三絕:“打鐵業”幾成“絕”響 “打鐵街”與“后安刀”。后安村由于農田較少,打鐵和賣鐵器成為了村民的祖業,在古代,該村就以打造鐵器聞名海南。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后安村的打鐵街,在海南仍然有很高的知名度。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工廠大批量標準化生產菜刀、大刀、鐮刀、剪刀、鉤刀、長刀等產品,而且價格便宜,手工作坊式的打鐵業,才逐漸沒有了市場競爭力,打鐵匠也越來越少。 曾經五六百米長的打鐵街,如今,已經沒有了當年鐵匠作坊門庭林立的街頭景象,F在后安墟有兩千余戶人口,從事打鐵相關產業的只是極少部分人,而手工打鐵的僅存三四戶人家。后安村的負責人說,如果打鐵匠真像官國云那樣,掌握了精湛的打鐵手藝,收入也會很不錯的。但問題是,現在年輕人誰肯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去學打鐵呢。 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后安打鐵街,想把打鐵街打造成為一個旅游開發的新亮點,也在想方設法傳承傳統手工打鐵技藝,比如有關部門已經為官國云,申請了“鐵器鑄造工藝保護專利”和“民間工藝大師”等榮譽,希望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向社會征集有決心學習打鐵的傳人,把打鐵技藝傳承下去。官國云說,打鐵和書法其實有共同之處,都講求一個“力道”,講究的都是“業精于勤”。 以前,海南全島的農用刀具如菜刀、鉤刀、鐮刀、大刀、剪刀、膠刀等,大多都出自后安!昂蟀驳丁币恢痹趰u內享有盛譽,一度遠銷島外甚至到了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昂蟀驳丁敝,“官家刀具”可以說是最為地道的,而后安鎮上的官國云,也被公認為是最正宗的鐵匠傳人。280多年前,官國云的祖上官新長和官新喬兄弟倆,從廣東韶州聯光村來到萬寧后安鎮謀生,成了官家到海南的第一代打鐵人!罢@迸频毒呤枪偌诣F鋪的品牌,也是“后安刀”的品牌。官國云的父親官上位,12歲就開始學打鐵,14歲就聞名島內外,18歲成為“少年師傅”。在上世紀60年代,奪得了廣東省鐵器刀具比賽狀元。官國云從父親那里學習積累了一套豐富的打鐵和淬火技術,打制的菜刀和剪刀鋒利,淬火處理十分純熟。直到21世紀初,雖然傳統鐵器的生存空間逐漸狹窄,但官國云兩口子靠手工作業,打出的菜刀和剪刀,始終供不應求。 就在官國云的隔壁,有個半手工半機械小工廠,一天可以生產300多把刀具。隔壁小廠的老板叫紀緒山,從事打鐵業已經十多年。剛開始,紀緒山也是從手工做起,幾個人的小作坊規模,但這個不起眼的農民,卻把鐵匠手藝做成了一種產業:他購置車床,在官氏鐵匠鋪旁租用了較大的場地,招募了20多個工人,月生產刀具一萬多把。后來,紀緒山又購買了車輛,并在臨街處蓋了一棟小樓。小樓后院有一個800平米的空場地,他把這里打造成刀具生產廠。他說,物價十幾年間漲了很多,但刀具的價格只多了1元錢。即使如此,紀緒山也沒有因為利潤低而放棄這個職業。當初,紀緒山選擇在官國云隔壁做生意,僅僅是想借助官氏的名氣,而如今,他的品牌訂單數量,已經遠遠超出官氏小鐵匠鋪。但是他并不滿足800平方米的作坊,又去廣東考察學習先進的打鐵技術,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后安利器的質量。 “正福利”傳人官國云。官家打鐵有200多年歷史。當時后安鎮四家鐵匠鋪,由官氏四兄弟開設,他們以打造刀具出名,吸引很多人拜師學藝。在官家的帶動下,后安刀具產業逐漸形成規模,成就了遠近聞名的“后安刀”。官國云,十幾歲起就跟隨父親打鐵,成為后安刀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說,自己打的刀,講究“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備。金,打刀的原料;木,燒火的木炭;水,淬火用的水;火,煅燒的火候;但“土”是什么呢?曾有記者這樣描述官國云打鐵:只見他倒上碳,點著火,趁著爐火逐漸變旺的時間,拿出一塊一拃長、四指寬、一尺厚的熟鐵--這就是打菜刀的原料了。他熟練地在熟鐵的長邊上開了一個槽,將一塊鐵板夾了進去,如同“三明治”--或許這就是官家的刀能砍鐵的秘密?他用一把長柄鉗夾住“三明治”,放進已經火光熊熊的爐膛,待鐵塊全部通紅,又取出來,放在鐵氈上,與老伴一起敲打起來,他執小錘,老伴輪大錘,敲打的速度由最初的急如驟雨,逐漸放緩,節奏由你一下我一下,變為大錘一下小錘三下,最終由小錘“獨奏”完成一個樂章。就在一輪又一輪叮叮當當的錘擊聲中,一把菜刀初見模樣。但要將它變成日常所見的菜刀,還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煅燒、錘打、淬火,真正是“千錘百煉”。終于,一把日常所見的菜刀出現了,這時,官國云的老伴拿著菜刀離開鐵氈,走到遠離火爐的地方,地上放了一盆和好的黃色稀泥,她用刷子沾上稀泥,刷在刀刃兩面--啊,原來這就是“五行”中的“土”啊,官師傅要用泥中的微量元素,來提升刀的韌性,“這可是我的看家秘訣,一般人我還不告訴他”,官師傅笑著說。 官國云說,一樣的鐵,不同的鐵匠打出來的菜刀,可能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比如,菜刀刀鋒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打造的方法就不一樣,因為前半部分家庭主婦用它來切肉,而后半部分用來斬骨頭比較多,所以在捶打的力道和刀面的形狀都有不同的講究,所以打鐵不僅看鐵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鐵匠的手藝。 然而,這樣的絕活,卻后繼乏人。一是因為,海南島本來就常年高溫,又面對熊熊爐火,煙熏火烤,打鐵制刀需要長時間忍受高溫,火里掏金的活,普通人難以忍受。二是因為,官國云自己的兩兒兩女中,大兒子和小兒子先后考上了大學,留在城市里工作,沒有一個兒女繼承打鐵業。官國云說“別說收徒弟,連自己的兒女都不想學這門手藝啊”。村里也曾有人跟著官國云學打鐵,但吃不了打鐵的苦,最終半途而廢了,F在,官國云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一個決心學習打鐵的年輕人,把打鐵手藝傳下去。否則,他擔心祖上傳承200多年的打鐵技藝會在自己手上失傳。 在打鐵街,我們尋訪到了官國云的打鐵鋪,官師傅不在那里,我們又繼續往前走到了他的住宅,敲開門,一番寒暄后,便有了下面的對話。 天涯華文:這墻上的書法,是您自己寫的? 官:我從小就愛好書法,寫了有五十多年了。 鄭:書法是從小的愛好,打鐵是為了生計,養家糊口。 官:其實,打鐵技術和書法藝術是相通的啊。彼此使用的方法,有時候是“聯系”在一起的。到了這個地方,應該這樣,到了那個時候,應該那樣。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彼此啟發,所以我的書法與打鐵,互相促進。有人問我“你正在打鐵,我們叫你回家寫字,你馬上放下錘子,回去就寫字,怎么可以做到迅速轉換的?”就因為彼此是相通的,所以,放下鐵錘,拿起毛筆,都可以胸有成竹,隨心所欲。 天涯華文:您的打鐵技術,有傳承人嗎? 官:打鐵這手藝不容易,我年紀大了,干不動了。但這手藝不容易傳承啊,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打鐵業像寫書法,寫字是需要功夫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打鐵也是這樣。其實,任何手藝都需要愛好,打鐵也需要你愛好它,才能學會它,尤其需要在年輕的時候專門學。而且學的時候,還要做到“手到,腳到,心到”?傊,這個技術不容易學,也不容易傳,既要用力,還要用腦、用心。 鄭:官師父,打鐵技術,是不是淬火過程最重要? 官:哎呀,那個東西是最奧妙的,不能隨便教。 鄭:淬火是最關鍵的技術。 紀緒山與他的緒山刀具廠。萬寧“后安刀鍛造技藝”,是海南省7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在省內外備受推崇,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等地。因為傳統的后安刀,是用碳鋼鑄造而成,而碳鋼刀的主要優點是鋒利、耐磨、硬度高,但是容易銹蝕,不衛生、柄松等。因此,如何提高后安刀的產品質量,就成為一個瓶頸。 后安緒山刀具廠,傳承了后安刀的傳統技藝,從個人的作坊不斷發展壯大,目前發展成為擁有相當規模的不銹鋼刀具廠。前些年,緒山刀具廠與省外刀具材料技術專家,經過反復探索實踐,采用1cr17不銹鋼、硬度低、易磨的特點,研制出表面材料是1cr17,中間是高碳高鉻三層復合不銹鋼的新型不銹鋼刀,在后安傳統刀具優勢的基礎上,克服不環保、不衛生、不潔白、不美觀等缺點,利用高新技術優勢互補,完美結合,F在生產出了,中間夾高碳高鉻,不銹、鋒利、耐用、耐磨、硬度高、韌性好、輕松、潔白、美觀、衛生、價廉的刀具。緒山刀具廠生產出的刀具品種有:菜刀、切片刀、砍骨刀、宰魚刀、屠宰刀、檳榔刀、椰子刀等20多種。2015年,該廠在廣東省陽江市添造新廠,以陽江的尖端工藝+三重復合不銹鋼,打造海南特色手工不銹刀具。 紀緒山是海的兒子,驚濤駭浪磨煉了他堅韌和永不言敗的秉性。他想做的事情,一定努力做好、做精、做強,追求完美。平時,他只要有空,就到工廠轉轉,同工人交談,工人在技術等方面有疑惑,他就認真傳教,親手拿起工具操作、演示,讓工人掌握,以臻熟練。用他的話說,辦企業做生意,必須手到足到眼到心到,把自己沉進去,從體驗中走出來,才能心中有數,心里有情,企業才能辦好。正因為紀緒山的不懈追求,敗不泄氣,勝不驕傲,才打造出“新后安版“鐵器的新天地。 第貳站 :大茂竹器,從生活實用到藝術裝飾 大茂竹器的前世今生 大茂竹器是萬寧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之一。明代唐胄的《藤作》長詩序中說“萬州藤作名天下--正德初有王氏女,尤妙手工”,說明萬州藤竹編織歷史悠久。由于大茂竹器,產品美觀,經濟耐用,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大茂也被譽為海南的“竹器之鄉”。 大茂竹器有美好的傳說:北宋慶歷年間,有一對廣西青年男女,會編織竹器且精美,名揚鄉里。他們相識相戀,但女方父母反對,兩人便私奔他鄉,一路上靠編織竹器銷售度日。后來,這對青年男女來到了萬安軍(今萬寧)的舊州村借宿,為答謝鄉親們,編織竹器送給村民使用,受到了當地村民的愛戴。村民們為他們搭建了房子,讓他們住下來,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有一年瘟疫流行,染上瘟疫的夫妻倆,臨終前囑咐村民:他們的孩子是靠林氏家族照顧長大的,請將孩子改為林姓。倆夫婦的懇求得到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輩同意。后來,這個孩子將竹器編織技術傳授給了全體村民,于是,舊州村的竹器編織業便日益發展起來。 舊州村農民林明標,從小失去雙親,為了維持生計,努力學習竹器編織技術。后來,當上了聯光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林明標,帶領群眾發展竹器編織業。1972年他任大茂公社竹器廠廠長,負責竹器生產。1981年竹器廠的產品被海南外貿公司定為出口商品,遠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在大茂竹器產品中,林明標編織的“禮品竹籃”最有名。這種禮品籃,體高33公分,寬32公分,為橢圓形,外形美觀,工藝精湛,經濟實用。 林明標老人說,編織籮筐,竹篾加工是一個重要的工序;j筐用的竹絲要圓,光滑,頭尾一樣大小。因此,制作籮筐的人,心要靜,手要靈巧,人要勤快耐心,刀要鋒利。其中,關鍵在于“起頭”和“殺尾”,即從竹器的底部開始編織,然后扎好口,頭起好了,就容易編得快,編得好。而尾扎好了,就顯得協調美觀。 編織米罐,需要絕對的技術。能編織好米罐的,都是編織竹器的高手。大茂鎮聯光村委會的4個自然村,都是靠編織竹器謀生的。林明標,林書仁,林新龍等23人,都是竹器編織的高手。他們編織的禮品籃、米罐、籮筐、果盤、搖籃等產品都很有名,只要是能用竹編織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他們都可以編織出來。 萬寧竹器,發源于大茂的舊州村,編織技術逐漸傳授到了大茂附近的村莊,并一代一代相傳,成為當地的民間傳統習俗。除了舊州村,還有群樂、紅石、聯民、群莊、群愛、大聯等村,也有很多人從事竹器編織業。當年,一些人依靠竹器編織,過上了好日子。如大茂鎮紅石村的幾個自然村,竹器編織曾經十分盛行。如文基行自然村,家家戶戶編織竹器,男女老少齊上陣,曾被稱為“竹器村”。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生產的塑料產品取代了手工編織的竹產品,使得一部分竹器人放棄了舊業,另擇生活門路。但近年來,傳統手工技術重新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大茂竹器編織產品又被重視。萬城第二農貿市場大門對面一條街,有許多間鋪面專營木竹滕編織商品。如今,大茂人又開始瞄準市場,編織精致的傳統禮品籃、果盤、插花瓶、筆筒、水果籃、12生肖動物等竹制品,開發工藝品與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游客的歡迎。 林標明(左) 原大茂公社竹器廠長林明標這樣說(鄭先生帶我們找到了當年的大茂公社竹器廠廠長林明標。林明標不會說普通話,老鄭便做起了“翻譯”:先用海南話問林明標,再用普通話解釋給我聽) 鄭:他(林明標)用竹絲編的水果籃,非常漂亮。水果籃有三層,主要用于媒人上門定親、結婚和做生日送禮品。上一層放糖果和檳榔,中間放紅包,最下一層放水果和糕點。這個籃子當時只有他會編。 天涯華文:現在還有這種產品或工藝嗎? 鄭:有的,F在其他地方也會編這個水果籃了,但是發源地是這里,工藝也比不上這里。 天涯華文:現在大茂鎮的竹器編織產業怎樣了? 鄭:現在大茂的竹器產業,已經不是過去的模式。因為過去使用的生活用具,大多數都是用竹子編的,而現在全部是現代化的東西,比如被塑料品代替了。所以,竹器只作生產工具,少用于生活用具,而是一種藝術品或旅游紀念品了。 天涯華文:這個林家,有點像后安粉條湯祖傳的吳家? 鄭:一樣的,都是代表或傳承人。爺爺會編了,就傳給父親,再傳給兒子,孫子,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大茂竹器最鼎盛的時期,是1969年前后,那時候大茂公社有一個編織廠,也算是公社的集體企業。林明標既是負責人又是師傅,他們工廠生產的竹器產品,是外貿產品,遠銷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與東南亞等地。萬寧百姓用的竹器大多來自大茂生產。 天涯華文:他的手藝傳給誰了呢? 鄭:他有三個男孩,但沒有一個孩子繼承他的手藝,因為賺不到大錢啊,孩子們都做其他生意了。 天涯華文:后安鎮打鐵的官師父,也是自己的兒女不愿意繼承傳統祖業。 鄭:竹器編織這種手藝,賺不了大錢,但可以養家糊口。聽說外省有一些商鋪,在賣大茂的竹器產品呢。海南各市縣客商也來大茂訂竹籮筐等產品,主要用于裝菠蘿、芒果、西瓜、瓜菜等,運往內地銷售,這個也算文化遺產吧。 天涯華文:林明標的水果籃作品,現在哪里呢? 鄭:現在萬寧的博物館里。當時博物館的人發現了這個珍貴的水果籃,就通過大茂的干部過來找林明標,說“這個東西國家要收藏起來”,就給了100元錢拿走了。其實,這么珍貴的水果籃,應該值更多的錢,因為現在很少有人再能做出這樣的珍品了。 竹器村(舊村)見聞(離開林明標老人,鄭先生帶我們到了聯光村委會,找到一位熱心的村干部,陪同我們去竹器村舊村。來到舊村,一些村民正在自家門前的院子里閑聊著,一邊編織著竹器) 天涯華文:咱們村編竹器的有多少戶人家? 村民一:現在沒有多少人編竹器了,年輕人都不喜歡編織。 鄭:大概有20多編織戶吧,現在的編織戶確實少。 村干部:現在主要是中老人在編竹器,年輕人幾乎沒有做這個的。這個村子主要做編織業,還有其他地方專門回收竹器產品。 村民二:年輕人不干這個,主要因為賺錢不多。 村干部:這樣的一對竹筐,賣七八十塊,平均一個竹筐也就三四十塊錢。 天涯華文:一只筐需要編多久? 鄭:現在他們年紀大了,一天只能編一只,如果再年輕點,可以一天編兩只。如果一只筐賣40元,除去成本,也只賺30元。 天涯華文:如果一只筐賣40塊錢,年輕力壯的編織工,一天也最多掙80塊錢,不如打工賺錢多。 村干部:聽說在廣東省那邊,這種傳統的編織手工都轉型了,從生活用品,變成工藝品。也就是不做粗大的生活編織品,改做小小的工藝品與裝飾品。 天涯華文:增加了編織品的技術含量,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村干部:這種產品,放在共享農莊里,當作裝飾品,價值更高一點。如果作為生活用品,就不如塑料產品的便宜。所以要走高端路線,做成工藝品。同時,這也是我們的一種“鄉愁”元素。 天涯華文:對,留住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產品,留住“鄉愁”。 村干部:其實,竹器還是很好用的,也很耐用,用個20年沒問題。煮出來的米飯,撈出來以后放在蒸籠里,米飯就特別香,放一天也不會變質,因為透氣。 鄭:我的家鄉如有孩子結婚或蓋房子請客時,都是用竹筐、蒸籠來裝飯的。一大鍋飯煮出來以后,由婦女們捏成糒(即飯團),放在竹筐或蒸籠里,讓客人隨便拿。 天涯華文:咱們村總共有多少戶人家? 村干部:有885戶,現在只有20多戶人做編織,F在這個村主要做的產業,一個是木材加工,另一個是回收廢品,F代社會的就業門路很多,所以編織竹器的人就更少了。 天涯華文:編織竹器的竹子從哪里來的? 村民三:我們這里的竹子不夠用,到山區農村買的。 天涯華文:這里竹子少,為什么會從事竹器編織業呢? 村干部:因為在古代萬州,有一個時期曾經叫“萬安州”,這個萬安州的舊址,就在這個村。 天涯華文:這個村作為州址,時間有多久? 鄭:唐貞觀五年(631年),萬安地從平昌縣劃出,設置萬安縣。唐龍朔二年(661年),保留萬安縣,成立萬安州,領萬安、陵水、富云、博遼四縣。州址在這里。唐開元九年(721年),萬安州治遷陵水(今萬寧太陽河中游的黃加坡)。唐貞元元年(785年),萬全郡(即萬安州改為萬全郡)治復遷回萬全縣舊州墟,同時更名為萬安郡?h也改名為萬安縣。宋大觀年間(約1110年),萬安軍(即萬安郡改名)治遷于后朗水口(今萬城鎮的城內),一直沿襲至今。萬安縣(州)址有479年的歷史,F在舊州、舊鋪、軍洋、馬田,這些地名是因為萬安州時,軍隊駐地和養馬圈馬用地及商鋪多,故后人起的。 天涯華文:當初選這個地方做州址的原因是什么? 鄭:因為這個地方是“咽喉”位置,從三亞到?,必須經過這里。這里往西去五六公里就是山嶺,往東2公里就是港北小海直至大海,如果在這里駐兵把守,就像扼守住“咽喉”,別人就過不去。如果失利,可以向西撤退,也可從海上逃命。 村干部:在古代,只要有軍隊駐扎在這里,就把瓊崖東部南北通道切斷了。 天涯華文:這個竹器村還有些什么故事? 村干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這里還是以編織竹器為主,我老爸是做小生意的,經常會來這個村訂竹筐等,一車一車地拉出去。當時的竹器生意很好,這個村很多人靠竹編養家糊口,幾乎家家戶戶都操刀編織。 天涯華文:這個村子本身竹子不多,村民怎么都會編竹器呢? 村干部:以前這個村竹子也很多,因全村人都編織竹器,需求量大,砍光了。 鄭:唐代,這里巳有農貿市場,宋代后十分繁榮,甚至抗戰時期,日本人在這里建賭場、慰安院、旅館、飯店、射擊場,社會上什么人都涌來,賭、玩、嫖娼,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服務行業和貿易業十分繁榮昌盛。又因為村里人編織了大量的竹器,拿到農貿市場去賣,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來市場做交易。 (到此為止,這次“讀行”萬寧的活動結束了。臨別時,我們與鄭先生相約,等有時間了再來萬寧,繼續“讀行”萬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