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n5mel"></th>
    1. <big id="n5mel"><nobr id="n5mel"></nobr></big>

      <code id="n5mel"><nobr id="n5mel"><sub id="n5mel"></sub></nobr></code><tr id="n5mel"><sup id="n5mel"></sup></tr>

        <code id="n5mel"><em id="n5mel"><track id="n5mel"></track></em></code>

      1. 【華僑】華僑文化三則:遺產、博物館與新生代

        2021/5/12 9:01:21


        文/李世浩

         

        華僑。對于華僑一詞的起源,學者李長傅認為華僑一詞是在清末的革命運動中,隨著中華意識的增強而產生的:清末因革命運動,中華二字始注入僑民之腦中,有中華會館、中華學堂之建設,乃發生華僑之名稱。但實際上,華僑一詞的出現時間較晚。據莊國土考究,書面上華僑一詞最早出現在1883年鄭觀應呈交李鴻章的呈文中:凡南洋各埠華僑最多之處,須逐漸布置,亦派船來往。而在實際使用中,該詞最早的出現要算在1898年,其依據來源于日本成田節男所著的《華僑史》: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旅日橫濱華商創辦一所子弟學校,名為華僑學校,這是華僑一詞見于文字的嚆矢。

        學界對華僑一詞有不同的解釋,李國卿引述了王瑜列舉的字義分析”“在外僑居”“組織聯系”“有無中國國籍”“民族特征5類定義。鄭民對華僑的定義是僑居國外而仍然標尺中國國籍的華 ”。李國平認為華僑應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華僑是指所有移居海外的具有中國血統的人,狹義的華僑則是指仍保留中國國籍的海外中國人。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發現,血統主義與國籍主義成為學界對華僑定義產生爭議的兩個重要原因。大多數情況下,華僑史學將改變國籍后但仍具有中國血統的人稱為華人,因而,許多研究中往往采用華僑華人一詞進行統一概括。

        微信截圖_20210512085803.png

        華僑文化。華僑文化是中國人在近代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的同時,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播到異域,在僑居地形成以中國認同取向、以儒家思想為價值體系核心,同時兼容吸收異域文化而形成的,是一種既包含中華文化成分又吸收僑居國文化成分的綜合文化。雖然中國人定居海外有記載的歷史,向上可追溯到唐代,而對華僑文化有了體系性的認知是在鴉片戰爭以后,并給僑鄉帶來了外來文化的洗禮,對僑鄉的發展甚至是國家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如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理念資金支持等等。隨著第二代第三代海外華僑后代在僑居地的出生,他們已然在身份上認為自己是當地居民,接受當地教育、對當地文化形成認同,卻在華僑文化、中華文化的傳承方面面臨巨大的阻礙;谖幕J同而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海外華僑華人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如何在海外華僑更新換代的情況下傳播華僑文化,使新一代的海外華僑華人產生文化歸屬感,是現今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

         

        ·華僑文化遺產

        華僑文化遺產

        華僑文化遺產,主要產生于華僑在海外生存、創業、奮斗以及歸國參與革命和投資建設的過程。各類華僑文化遺產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華僑在僑居國當地和祖籍國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等。華僑文化遺產都是華僑人為形成的,因此其具體范疇有以下幾方面:不可移動的華僑文化遺產,包括華僑在僑居國和祖國對政治、經濟、市政建設、興辦工業、商業、文教衛生事業等發展作出貢獻所產生的文化遺跡。如華僑回國投資興辦的實業、建筑、捐贈建設的學校、醫院等;可移動的華僑文化遺產,包括反映華僑在僑居國及祖國生活、經濟、文化、政治等活動所產生的歷史文化遺產。如華僑在國外持有的各類證件:護照、通行證、華僑家書、僑批和各種海外社團的活動資料、華僑在革命時期認購的公債、以及反映華僑歷史的文獻資料、手稿、典籍等;華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華僑愛國精神、華僑融入中西文化所產生的思想、社會實踐技術、經營理念、風俗習慣,以及華僑口述史等。

        華僑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保護和利用好華僑文化遺產,對于展現中華歷史文化的全貌、體現中華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和創新化、推動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展現中華歷史文化的全貌。自唐宋以來,我國不少人就開始了涉洋海外的歷史。在中國近代史上,既有華僑華人為謀生路的辛酸出洋史、異國創業血淚史、融入當地打拼史、維護種族和民族文化尊嚴的奮斗史、早期僑胞振興民族工商業的輝煌史,又有以華僑為核心的叱咤風云的辛亥革命史,還有華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輝煌愛國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數華僑激情返鄉、忠心報國,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積極支持者、擁護者或直接參與者。上世紀70 年代末起,廣大華僑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業參與者和推動者,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家鄉公益、慈善、福利事業發展等做出了貢獻。因此,廣大華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僑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護和利用好華僑文化遺產,才能真實完整地體現中華歷史文化的全貌。有助于體現中華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和創新化。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國家的長處,學習人的先進科學技術。華僑在僑居國生活后,學習了當地文化,并將中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語言、飲食、生活習俗等方面衍生出很多新的文化元素,使華僑文化特質呈現出多元性。文化多樣性既有全球層面的文化多樣性,也是一個國家內部層面的文化多樣性。華僑既為全球傳播了中華文化,同時也為祖國帶來不同異域的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遺產的元素。 可以更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遺產的多元性,同時也喚醒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使文化創新具有了堅實的民族土壤與傳統力量。其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華僑對僑居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都作出巨大貢獻,如 19 世紀美國華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鐵路。1964年美國內華達建州100周年時,該州政府決定將1024日定為向華人先驅致敬日,并在斯帕克斯和弗吉尼亞市建碑,表彰華工的卓越功績,紀功碑用中英文鐫刻: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筑路,青史名垂。”此外,華僑引進外來的先進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經營理念等,對中國的城市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中國走向世界,與外國交流互動的重要實證。要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首先要通過各國的華僑來了解中國,而保護和利用好華僑文化遺產,可以強化華僑與各國人民和平相處的文化特質,讓世界各國更加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有助于中華民族走向世界。有助于凝聚華僑的向心力。中國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很多貢獻。為了更充分地肯定華僑作出的貢獻,就必要去反映華僑的歷史。而華僑文化遺產是華僑歷史的文化載體,它不僅增強華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保護和利用好華僑文化遺產,有助于凝聚華僑的向心力,因此各地紛紛建起各級華僑博物館。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由華僑引入的建筑、工業、等先進文明,促進了當地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并深受人們的歡迎。以華僑引入的騎樓為例,騎樓設計者不僅考慮到保持客流量,還考慮到為人們出行遮風擋雨,充分體現了當時華僑那種顧客至上人文關懷的商業理念。這不僅存在一個區域內,在廣州乃至其他僑鄉的城市區域都有騎樓的存在。這就反映當時的城市規劃設計者也借鑒了華僑引進的國外理念設計。改革開放以來,在華僑文化理念的影響下,僑鄉的政府、企業和人民通過華僑華人學到了當代世界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促進了僑鄉人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革和創新,為改革開放的持續發展排除了不少阻力。因此,深入研究華僑文化遺產的存在價值和精神理念,為歷史現象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更加充實可靠的依據。

        華僑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雖然近年來,各地在保護和利用華僑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對華僑文化遺產的挖掘不夠。由于缺乏挖掘華僑文化遺產意識,人們對家底了解不全。比如廣州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進行了四次文物普查,卻沒有組織過一次華僑人文史跡的專項調查。1926年在廣州創辦了我國革命史上唯一的華僑運動講習所,直到 2005年廣州市對全市華僑人文景觀組織挖掘并考證,才確定當年培養華僑運動干部的華僑講習所校址就設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在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華僑講習所舊址的確定,是國共合作培養華僑干部的歷史見證,對廣泛團結不同政見的海外僑胞會有積極意義。類似的華僑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但由于人們對華僑文化遺產缺乏了解,難于掌握華僑文化遺產的現狀,造成收集華僑文化遺產的困難。二對華僑文化遺產的研究不足。華僑由于身在異國他鄉,很多時候被誤認為是異國人,由此忽視了華僑在歷史進程上對祖國的貢獻與影響。比如華僑是中外貿易的橋梁,但在中國外貿歷史上較少提及華僑的作用。如果忽視了華僑對社會改革的歷史文化,就不能全面解釋城市的騎樓、碉樓等華僑特色建筑的緣由,也造成整個中國歷史文化全貌的缺失。還以廣州為例,廣州的城市變化正是因為華僑引入了電燈,使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個不夜城。三是對華僑文化遺產保護不夠。華僑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對華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對其采取的保護措施不完善。特別是那些沒有列入文物保護范圍的華僑建筑,有不少遭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而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復。四是對華僑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意識不強,對打造華僑文化品牌缺少思考和規劃。歷史上,美國人充分挖掘麻省塞林市( Salem)這個海港市鎮的歷史資源,將一批歷史博物館群聚集在這里,建有仿古船、旅店、餐飲、商場。主體博物館內設有3個中國館,其中一個重點介 紹“Canton”。塞林今天已從一個海港市發展為麻省著名的旅游勝地,每年至少有100多萬世界各地游客到那里參觀。相比之下,與塞林同期存在的廣州市黃埔古村,是近代中國海上貿易黃金時期的重要港口,其歷史價值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利用。

        保護利用華僑文化遺產建議。要進一步保護和利用華僑文化遺產,需要摸清華僑文化遺產資源,對其開展深入研究,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一對華僑文化遺產進行廣泛普查。摸清華僑文化遺產資源,才便于進行有效保護。建議有關部門組織調查隊伍,健全華僑文化遺產普查、登記、建檔、認定制度,對華僑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對各種載體形式、不同等級、分散收藏的藏品做到一清二楚,為管理和保護提供依據。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設備將華僑口述史、華僑引入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意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形化,以文字、照片、錄像等形態來記錄成資料,進一步調查分析,使其得到及時的反映和保護。其中,將華僑口述史資料整理好并公開出版,或拍成紀錄片和電影發行,就會使華僑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宣傳。二開展華僑文化遺產的研究。把華僑文化的研究課題,納入到社會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組織專業隊伍深入挖掘華僑文化,全面系統地研究華僑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20126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組織開展《廣東華僑史》編修工作。同年1012日,汪洋專門聽取了《廣東華僑史》編修工作籌備情況匯報并指出:編修《廣東華僑史》有利于傳承廣東優秀文化,有利于增強廣東對海外華僑華人的向心力,有利于開辟廣東走出去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史學研究人才。三對華僑文化遺產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各種渠道指出華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組織專家開展華僑文化遺產的課題研究工作,促進民間文化交流及聯誼,打造好宣傳華僑文化的品牌項目。通過網絡、媒體報道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加強對華僑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四有效保護華僑文化遺產。對華僑人文景觀增加歷史說明簡介掛牌保護,使人們從身邊就能認識華僑文化遺產。將涉及華僑重大歷史事件或著名華僑人物的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列入保護范圍,進行定期維護保護。散落在海外或民間的華僑文化遺產,要通過僑務工作組、僑聯、同鄉會、宗親會等團體,鼓勵華僑物品捐贈到各級華僑博物館進行有效保護。同時各級政府征集散落在民間的華僑文化遺產?梢猿闪一個保護華僑文化遺產的組織機構,提供專業組織建設方案,也能信息共享?梢重點開發利用具有華僑歷史文化特色的華僑歷史建筑、華僑名人故居等。


        ·華僑博物館

        國人在移民海外的過程中,傳承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吸收融合居住國文化,創造了燦爛的華僑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華僑博物館具有征集、保護、研究、展示華僑歷史文物、文獻資料的職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特別是華僑文化的重要場所。

        分布廣泛的華僑博物館華僑文化有獨特作用。根據2012 12 的調研數據,世界華僑博物館包括正在籌建(指已收集華僑文物資料或籌集資金,或已建設場館)的有66 家,其中國內36 家,國外30 。此外,海內外還存有大量的華僑歷史文化遺址,以及華人社團中保存大量華僑歷史文物、文獻資料。華僑博物館與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相比,雖然總體上規模較少,文物藏量不大,陳列水平參差不齊,但由于能有效彰顯華僑的功績,弘揚華僑的文化和精神,推動中外文化的傳播交流,能讓居住國政府和人民透過文物展品了解華僑華人歷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華僑華人,營造有利于華僑華人生存發展的良好人文和社會環境,因此具有獨特的地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隨著中外人文交流的進一步加強,華僑博物館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民間及僑界的重視,自身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也顯著提高,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華僑博物館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 華僑歷史文化是華僑華人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當前僑務部門開展僑務文化工作,促進文化發展重要文化資源。但由于華僑歷史文化遺產距今年代較近,及具有舶來性、草根性、邊緣性等特點,人們對其在人類歷史文化版圖中的地位、價值和意義缺乏足夠的重視和了解,較少從大的歷史背景和的特有視角去進行審視和研究,而較多地以傳統的文物觀念和歷史文化觀念去看待和評價,因而對華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不強,導致華僑歷史文化遺產損失嚴重。華僑博物館是華僑歷史文化遺產天然的保護者,僑務部門可充分調動華僑博物館的積極性,發揮其專業優勢,做好華僑歷史文化遺產的普查、宣傳、保護、研究工作,指導采取切實措施,保護好華僑華人的文化之根。 華僑博物館是一部華僑歷史文化的立體教科書”,系統反映了華僑的移民史、創業史、文化史、革命史和貢獻史,可以滿足觀眾特別是華僑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讓國內僑界和海外華僑華人獲得精神的慰藉。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根在哪里等困擾華僑華人特別是華裔新生代的問題,都可以在華僑博物館中找到答案。華僑博物館還是挖掘、發展、研究、弘揚華僑歷史文化的專門機構,其開展的很多研究可以服務于華僑華人。所以說,華僑博物館是當下華僑華人了解自身歷史,加深文化個性認識,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傳承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精神家園。

        華僑博物館具有文化紐帶作用向心力。華僑博物館展示和研究的歷史文化,是華僑華人連接祖籍國歷史文化的天然紐帶,是僑務部門與華僑華人建立文化聯系、爭取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華僑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具有直觀、生動的形式,有著影響廣、傳播快、效應強等特點,華僑華人在追尋、了解自身的歷史文化的同時,會自覺地接觸和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從而與祖籍國建立文化聯系,加強對自身文化源的理解和認同。華僑博物館具有宣傳教育功能,其研究和展示的歷史文化,在避免華僑華人對的迷茫,或成為不了解中華歷史文化的香蕉人方面,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華僑華人通過自身的歷史文化去感知、學習祖(籍)國的歷史文化,會更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內在的學習動力,產生真正的文化共鳴,并成為真正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僑務部門可利用華僑博物館,對華僑華人開展中華民族及華僑歷史文化的宣教工作,建立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可以說,海內外華僑博物館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文化和人脈資源,是僑務部門利用華僑文化紐帶凝聚僑心,增添僑胞對祖(籍)國向心力,涵養僑務資源的重要工作基地。

        華僑博物館交流的平臺。中國人移民歷史悠久,華僑華人分布廣泛,華僑歷史文化多樣性、開放性等特點,這就讓華僑博物館不僅是展示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推動不同種族和文化觀念的人群了解華僑歷史,并開展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各地華僑博物館在不同時期,結合實際針對不同主題和文物研究,獨立或聯合舉辦學術會議和專題展覽等活動,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發展和繁榮。如廈門的華僑博物院和泉州華僑博物館多次到東南亞國家舉辦華僑歷史文化巡回展覽,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先后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動了中外人文的交流及華僑文化和僑鄉文化的發展。廣東華僑博物館開館3 年來成功舉辦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 20 多個專題展覽,增加了海內外觀眾對華僑文化藝術的了解,促進了中外人文及藝術的互動交流。

        華僑博物館公共外交的窗口。華僑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機構,面向世界各國觀眾開放,能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海內外觀眾包括外籍人士通過華僑博物館的展示和服務,在獲取有關華僑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關于我國的國情文化觀念等信息,在頭腦中形成關于華僑及中國的正確觀念和良好形象。廣東華僑博物館展示了古巴華僑對當地革命和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古巴駐華大使白詩德參觀后留言:謹向參加古巴獨立戰爭的華僑華人致敬,他們永遠地拉近了中國與古巴之間的距離。我們兩國友誼真摯,歷史淵源悠久,永遠團結在一起。目前有幾千萬海外華僑華人分布世界各地,他們是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的重要橋梁,是中國開展公共外交及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依靠力量。華僑博物館全面真實地展示歷史文化,是華僑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及貢獻當地的客觀體現,有利于各國政府和民眾了解歷史真實,澄清錯誤認識,形成對華僑華人及中國的正確觀念,進而有利于華僑華人在中外交往各個領域中發揮積極作用。

        發揮華僑博物館名片作用。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人們對華僑歷史文化的關注度不斷增強,華僑博物館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當地文化、旅游及對外交往的亮麗名片。如美國的美洲華人博物館、澳大利亞澳華歷史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接待觀眾超過100 萬人次,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廈門的華僑博物院是全球華僑歷史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名片。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館以來,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旅游文化的繁榮。黑河旅俄華僑紀念館 2010 年入選黑龍江最值得去的 100 個地方,2011 年晉升為 AAA 景區,成為黑河市建設邊疆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從 2005 年開館至今,是海內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外來游客指定參觀項目,產生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授予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專家評價華僑博物館之于江門,相當于故宮博物院之于北京,是江門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當地建設濱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名片。


        ·華僑華人

        隨著新一代華僑的成長,華僑文化中華文化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如何讓年輕一代的華僑,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華僑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認同中華文化,是當前華僑工作一個課題。

        通過海外華文媒體傳播華僑文化。新聞史普遍認為創刊于181585日的《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近代報刊。也有學者認為1854422日由美國人威廉·霍華德創刊的以舊金山的華人為讀者對象的《金山日新錄》才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報刊。無論誰是第一份中文報刊,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報刊是為了供在當地生活的華人了解信息而誕生的,都應有個共同的名 稱--華文報紙!吨袊蟀倏迫珪侣劤霭婢怼穼華文報紙的解釋是華文報紙是中國國外的華僑、華裔公民和非華裔公民創辦的中文報紙。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播媒介種類不斷增多,因而海外華文媒體是指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中國臺灣地區以外的地區發行,以漢語為主要載體的媒介,包括廣播、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媒介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大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辦華文報刊,最多的時候達4000多種。華文傳媒在功能上不僅傳遞祖國的新聞和信息,滿足華人華僑的精神需求,還可以提供所在國的各種資訊,滿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娛樂生活,華文傳媒已經成為海外華人華僑與祖國溝通相連的精神紐帶。那些祖輩在僑居地生活了幾代的年輕華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少之又少,不同于祖輩們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對于祖國有歸家的眷戀,其對中國的文化、經濟、習俗情感都是陌生的,這需要對年輕的新生代華僑華人進行文化宣傳。祖輩的生活習俗必然烙有深深的僑鄉印記,在耳濡目染下,他們對此是有一定認識的,更易產生認同感,因此海外華文媒體可以在重要節日期間宣傳節日習俗,逐漸加深年輕華人對中國的印象,進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旅游中浸潤華僑文化。老一輩的華僑華人因曾經在中國生活過或者受祖輩的影響較深,中國看成自己的祖國,家鄉有深深的眷戀,所以熱衷于尋根旅程。在這種強烈情感的呼喚下,許多僑鄉相繼掀起了尋根熱潮祖先崇拜等民間信仰活動,吸引了諸多對精神文化歸屬需求極強的海外華僑華人的參與,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入,促進了僑鄉發展。鄭一省《多重網絡的滲透與擴張--海外華僑華人與閩粵僑鄉互動關系研究》中,通過實地采訪僑鄉居民家鄉的鄉親十分理解華僑華人的心理需要,對他們熱衷于修寺廟、舉行宗教活動和祭祖儀式,心甘情愿地作了文化上的遷就”。雖然僑鄉居民在文化上作出了遷就,但不可否認,通過尋根之旅增強了華僑文化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傳播效果。除了上述所說的尋根熱潮帶動了華僑文化的傳播,許多僑鄉也開發了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前來游玩。廣東省華僑文化旅游產品主要包括4類:1是華僑農場特色民俗風情游;2是以開平碉樓特色建筑景觀為看點、以僑鄉古村落與名人故居文化為背景的休閑觀光游;3是華僑文化特色濃郁的旅游節慶活動;4是以華僑文化為特色的文博場館旅游開發。這種器物的觸摸,對美食的品嘗,與僑鄉居民的談天,加深了海外華僑華人對華僑文化 中國文化的了解,從內心深處接受它。

        但年輕一代的華僑華人而言,與老一輩積極主動來華旅游感受家鄉溫暖、尋找精神慰藉不同,他們更多是出于好奇。因此,如果想獲得年輕一代的青睞,應該著重打造軟性吸引點,不應該硬生生地把華僑文化捆綁在一起。那么什么是軟性吸引點?由于新生代的華僑華人對中國并沒有”與“祖國的概念,要吸引他們來中國旅游,應基于豐富多元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風俗民情。所以,應該為新代專門設計開發旅游方案,研究他們的興奮點與興趣點進行突破,讓他們愿意回來僑鄉旅游。而僑鄉的一草一木都透露著華僑文化的底蘊,他們浸染其間,自然感受到了華僑文化,也在他們內心烙下華僑文化的印記。如當下流行換宿旅行”(即去到一個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可以到民宿客棧當義工,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免費食宿等),年輕一代海外華僑華人可以體驗到真實的當地生活,能深入了解華僑文化和中國文化,接納并融入華僑文化中。

        借助文藝作品弘揚華僑文化。對于第二第三代年輕華僑華人群體而言,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別國。面對陌生,讓他們全然認同與接受中華文化無疑是不現實。因此,要先讓新生代們接觸了解真正的中華文化。文化輸出方面,韓國是成功的典范,依托韓劇”“韓流明星”“韓國綜藝等載體,向全世界成功輸出韓國文化。近年的文化強國計劃,讓我國的影視劇也在某些地區國家熱播,客觀上輸出中華文化,當地居民在觀看這些影視劇時了解了中國的文化、看到中國的發展、體驗中國的風土人情。同樣,代的華僑華人借助影視劇作品,將有更多機會了解中華文化,進而喜歡中華文化。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其中不足,如這些影視劇作品多為古裝劇生活劇,體現的文化內涵有限。此外輸入的國家也多是非洲東南亞地區國家等。

        結語。歷史上,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老一代華僑華人的離去,年輕一代華僑華人與祖國的關系越來越薄弱,對他們而言,僑鄉”“華僑文化”“中華文化都漸行漸遠,越來越陌生,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然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海外華僑華人的支持,因此保護和利用華僑文化遺產,建立華僑博物館,創新僑務工作,以新生代華僑華人喜歡和能夠接受的方式宣傳華僑文化中華文化等,這都是當下我們應該重視的課題。

        (作者系南海佛學院教師)

         


        无码亚洲图片
        <th id="n5mel"></th>
        1. <big id="n5mel"><nobr id="n5mel"></nobr></big>

          <code id="n5mel"><nobr id="n5mel"><sub id="n5mel"></sub></nobr></code><tr id="n5mel"><sup id="n5mel"></sup></tr>

            <code id="n5mel"><em id="n5mel"><track id="n5mel"></track></em></code>